Skip to content

从思辨中学历史

Published:

首先介绍一下吕世浩这个人:他是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博士、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曾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任教。我前段时间学习了他的公开课:《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 —— 秦始皇》以及《史记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进行观看。

他讲得非常好,「思辨」二字,就是他开这个课程的主要目的,学历史就是要锻炼你的思辨能力。何谓思辨?思辨是指思考辨别,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既然是思辨,自然少不了问问题,没错,吕世浩老师在上课时会问我们很多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思考。

我并不想无意义地重复吕世浩老师在课程中讲过的内容,但是吕世浩老师问了一些非常好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我个人非常赞同的观点,所以我会把他的观点贴在我的文章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我个人的想法。但正如吕世浩老师所说,他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我的更是如此,所以大家做个参考就好了。

一、学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花了十几年时间来上学,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来当学生,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从小就有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我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比如:

其实以上观点都没有错,思想是不分对错的,只有好跟坏、粗跟细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看看吕世浩老师怎么说:

如果有同学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你就太不应该了,我们花了十几年去做一件事,怎么能不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如果你看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后,你还是你,书还是书,那就等于没有看过这本书;如果你上一门课,上完这门课后,你却得不到任何好处,那你干嘛还要上这门课呢?这不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吗?天下没有比浪费自己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更大的罪。

所以,吕世浩老师开宗明义就是要告诉你,学生的目的就是:学——生。

那这个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肯定不是学——死的意思。

所以,如果一名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那就不是学生,而是学死。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一些感情原因跑去跳楼,那他也不是在学——生。

西方学问重方法,中国学问重层次,其实这个学——生也是有层次的:

二、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究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之中,吕世浩老师提出我们现在活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巨变之中。

历史的本质就是变,但是变分为「小变」和「巨变」。巨变是指:整个历史的文化、制度、阶段相对来说几乎是推倒重来的。

他提出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巨变(关于这三次巨变都改变了什么东西可以看课程,这里就不复述了):

我们何其幸运、又何其不幸地活在第三次巨变之中,活在巨变之中有什么特征呢?特征就是我们活在一个格局未定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活在价值观混乱与迷茫之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有同学可能会说:”我的价值观一点也不迷茫呀,我活得相当坚定呀!“。这些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吕世浩老师问的这个问题:人应不应该节俭?

节俭是我们中国传统习俗,每个人都应该节俭,但这样真的就是对的吗?试想如果整个社会中所有人都节俭,那么市场需求就会变小,就业需求就会降低,就有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所以国家会想尽办法让我们消费,比如派发消费券、每年弄几个小长假来促进旅游业发展。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恰恰就是刺激消费,不但让你把这个月的收入花光,还会通过各种办法来让你把下个月、下下个月的收入也提前透支掉,但是恰恰是这种主义的国家都是经济繁荣、国家百业昌盛。

吕世浩老师的观点讲完了,下面我想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苏轼相信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他当年在参加殿试时,提出了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相当惊世骇俗的观点,甚至有颠覆国家主权的嫌疑,以下内容摘抄自苏轼的《御试制科策》

“边境已安,而兵不得撤”者,有安之名,而无安之实也。臣欲小言之,则自以为愧;大言之,则世俗以为笑。臣请略言之。古之制北狄者,未始不通西域。今之所以不能通者,是夏人为人障也。朝廷置灵武于度外,几百年矣。议者以为绝域异方,曾不敢近,而况于取之乎!然臣以为事势有不可不取者。不取灵武,则无以通西域。西域不通,则契丹之强,未有艾也。然灵武之所以不可取者,非以数郡之能抗吾中国,吾中国自困而不能举也。其所以自困而不能举者,以不生不息之财,养不耕不战之兵,块然如巨人之病膇,非不枵然大矣,而手足不能以自举。欲去是疾也,则莫若捐秦以委之,使秦人断然如战国之世,不待中国之援,而中国亦若未始有秦者。有战国之全利,而无战国之患,则夏人举矣。其便莫如稍徙缘边之民不能战守者于空闲之地,而以其地益募民为屯田。屯田之兵稍益,则向之戍卒可以稍减,使数岁之后,缘边之民,尽为耕战之夫,然后数出兵以苦之,要以使之厌战而不能支,则折而归吾矣。如此,而北狄始有可制之渐,中国始有息肩之所。不然,将济师之不暇,而又何撤乎?

先交代一下背景,殿试是皇帝亲自出题,题目范围很广,涵盖了当时所有的施政方针,而苏轼的《御试制科策》正是他参加殿试的答卷,上文就是苏轼针对边境问题的一个回答,具体内容大家自己看,这里我想重点说的是这句话:「欲去是疾也,则莫若捐秦以委之,使秦人断然如战国之世,不待中国之援,而中国亦若未始有秦者。」我理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要解决这个困境,就是将秦地(今天甘肃一带)这个地方舍弃掉,让它独立出去跟隔壁的匈奴打,我们也不需要帮忙。

苏轼这观点要放在今天,还不被各大网友口诛笔伐,甚至给个颠覆国家主权罪都是有可能的。但前面说了,出题的人是皇帝,改试卷的自然也是他,提出这么大逆不道观点的苏轼,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入三等(第一、第二等都是形同虚设的,所以第三等相当于第一了)。

活在巨变时代之中的不幸我们前面已经说了,那就是价值观混乱与迷茫。那么幸运的是什么呢?幸运的是由于我们活在一个格局未定的时代,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你有没有发现,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能够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基本都是出生在巨变时代之中的,比如活在第二次巨变的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王莽。

而活在第三次巨变之中的我们,说不定就能够找到这个新时代的出路,这也是吕世浩老师开这门课的原因。

你可能会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平凡人物,我怎么有可能跟前面所说的人物相比呢,我何德何能能够改变这个时代呢?

如果你学了历史,你就知道历史上非常多比你更加不幸的人,但是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了这个时代。

三、学历史有什么用?

我们从初一就开始学历史,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说实话,我初一时非常不喜欢历史课,这门课我可以从上课睡到下课,书本到学期期末还是新的。

那时候我一直搞不懂知道了公元不知多少年前在哪个地方出现了什么猿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恐怕只是单纯为了应试罢了。

直到初二讲到近代史,讲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之类的,才让我稍微有点兴趣,但是只讲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且事件的起因、过程、产出的影响基本都是书上写好的,我们只管背就行了,根本用不着我们来思考。这种教育方式谈不上好坏,但我个人并不喜欢。

但是出来工作以后,因为机缘巧合的原因,我竟然喜欢上了读历史,当然,并不限于教科书上的那种历史。

起因我是读了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小说,相信这本书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历史还能这么有趣?原来历史并不是只有枯燥乏味、背诵各种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原来历史中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会面临人生中很重要的抉择,而他们的抉择其实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至此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尝试阅读其它历史书,我读的第二本历史书叫做《中国大历史》,作者是黄仁宇,这本书是从宏观角度讲解中国历史各朝代的演变过程,不讲人物史料,侧重于讲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如果你想搞清楚中国历史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如何发展的,那么推荐看这本书。

我在去年的《2020 年终总结》也说过,闲人读历史,目的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证明了自己博学,一种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种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其实这句话是豆瓣上《中国大历史》的一个书评,我认为概括的非常好。

这之后我还读了一些诸如《中国近代史》以及一些不太知名的人物史料的书,给我的帮助只是多了解了一些近现代的史料,对我个人的帮助并不大。所以既然要读历史,那怎么能不读《史记》呢?

但是由于个人文化根基不深,一上来让我直接看古文,还是有点难的,但是白话文又苦于不知道哪一家译得更好,就在这个时候,吕世浩老师的课程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读《史记》,当然也包括其它历史书啦。

然后我来讲讲吕世浩老师对于这个命题的见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看看这个 TED 演讲:《学历史的大用》,下面的内容基本出自这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古今对待此历史的区别。

现代,大部分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就如我上面所说的一样,就是背诵各种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除了应试之外别无所用。

而古代,帝王将相与社会精英无一不学历史,史学教育是他们人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历史重要!重要!再重要!

为什么古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并不是因为历史对现代社会没有用,而是因为古代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现代人的方法根本不一样。

古人学历史的方法是“最关键处,合上书。”

当古人读史读到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要做抉择时,会把书合上,去想如果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中会如何抉择。想好之后,他再打开书对照史实,看看自己的决定和当事人的是否一样,然后思考当事人为什么做那样的决定,是否成功。用这样的方法学史,其实是在用古人的智慧来磨练自己。

因此,古代要培养帝王精英,所以用思辨学历史;而现代要培养各行工匠,所以用背诵学历史。目的不同,方法因之而异。

学历史是古代培养政治精英、帝王将相的重要途径,他们重思辨,用心学习历史,通过史书文献中的用词,体会古人的心境,以达到知微见著。

讲完了如何学习历史,下面讲讲学历史的作用:

  1. 启发智慧:古人的智慧就像是一个磨刀石,而我们的智慧就是一把刀,所以学习历史的作用就是用古人的人生作为磨刀石来磨砺我们的智慧。
  2. 审时度势:时是指”你所处的环境“,势是指”环境变动的方向“,如果你只是将古人的做法原封不动地搬到今天,那就是跟刻舟求剑一样,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还有一个就是:变,历史的本质就是变,能够从历史中看出变,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更高的智慧是从变之中看出不变的东西,什么东西是历经一百个时代,而它始终是不变的呢?那就是人性和良知。
  3. 感动人心:而感动人心就是要唤回人的良知,怎么样才能让人感动呢?那就是真实,不真实的内容是不能感动人心的,比如,我看完《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有感触,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它是真实发生过的。再比如,《报任少卿书》为何这么打动人心呢?因为司马迁在这封信里将自己心里最深的隐衷道出来了,其能让人不为之动容呢?

在这里我想来个鸡汤:当你自怨自哀,觉得你没有好父母,人生没有依靠时,想一想有一个人他三岁死了父亲,十几岁死了母亲,家贫如洗,没有接受任何正规教育,完全靠自学成才,成为中国最大的圣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他就是孔子。

只要你用对方法,历史是无穷智慧的宝库,无穷力量的来源。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识的奴仆。要做知识的主人,就要启发自己的智慧,愿大家都能从历史中启发智慧,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开创理想的人生。

写在最后

最后非常感谢吕世浩老师开这一门公开课,能让我这种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人,真真正正感受到应该怎样去学历史,这是何等的幸运。吕世浩老师在课程讲的远远不止上面这些,感兴趣的同学强烈推荐观看学习,相信你的收获不会比我少。


作者 : 4Ark

地址 : https://4ark.me/posts/cong-si-bina-xue-xi-li-shi.html/

来源 : https://4ark.m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